缓兵之计的成语故事


缓兵之计

拼音huǎn bīng zhī jì

基本解释缓:延缓。指作战时延缓对方进兵的计策。借指使事态暂时缓和同时积极设法应付的策略。

出处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99回:“孔明用缓兵之计,渐退汉中,都督何故怀疑,不早追之?”


缓兵之计的典故

三国时期,孔明与司马懿在祁山作战。蜀军消灭了魏军大将郭淮、孙礼,占领了武都、阳平。张郃、戴陵等率军前去救援,被孔明打败。双方对峙了半月。孔明见司马懿不敢出战,用撤军的缓兵之计,诱使司马懿驱兵追赶,司马懿中计大败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缓兵之计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刚正不阿 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 一员官》:“济南同知吴公,刚正不阿。”
杀手锏 艾煊《大江风雷》第四部:“他认为这是最后最厉害的杀手锏,这两句话抛出去,可以使杨大新理屈词穷,哑口无言。”
防患于未然 《周易 既济》:“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。《乐府诗集 君子行》:“君子防未然。”
物腐虫生 宋 苏轼《范增论》:“物必先腐也,而后虫生之;人必先疑也,而后谗入之。”
杨柳依依
争先恐后 明 屠勋《屠康僖公集 重建陡门桥记》:“匪公帑而乐施者争先恐后。”
人心归向 《晋书·熊远传》:“人心所归,惟道与义。”
喜新厌旧 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:“不怕你有喜新厌旧的心肠,我自有移星换斗的手段。”
挖空心思 清 俞万春《荡寇志》:“今此贼挖空心思,用到如许密计,图我安如泰山之郓城。”
安眉带眼 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8回:“你也是安眉带眼的人,直须要我开口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