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诗文 > 刘基的诗 > 五月十九日大雨

五月十九日大雨

[明代]:刘基

风驱急雨洒高城,云压轻雷殷地声。

雨过不知龙去处,一池草色万蛙鸣。

 

五月十九日大雨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疾风驱使着骤雨倾倒在高城,乌云密布,雷声殷殷隆隆。

一会儿,那兴云作雨的龙挟着雷电乌云离去,眼前出现的是池塘水溢,青草滴翠,万蛙齐鸣。

注释

驱:驱使。

急雨:骤雨。

云:这里指乌云。

殷(yīn):震动。

池:池塘。

五月十九日大雨创作背景

  夏日突发雷阵雨之时,乌云密布,暴雨倾盆,诗人抓住了夏天雷阵雨的特点,并由自然界的风雨想到了人生的哲理,创作出了《五月十九日大雨》这首诗。

参考资料:

1、高濯缨.古典诗词精品手册——明诗三百首:广州出版社,1995.09:38

五月十九日大雨鉴赏

  《五月十九日大》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前后的自然景象,开门见,展现了大奇观。诗人站在城楼上,眼见疾驱使着大,顿时大磅礴。然而夏天的阵来得快,去得疾。不一会儿过天晴,只留下一片蛙鸣。诗人通过自然界的感悟到了人生哲理

  前两句已把大写得十分畅满,极力描述了大的气势。黑云压城,骤,电闪雷鸣,大倾盆。“急”、“驱”、“洒”三字形象地表现出夏的骤猛。云是“压”的,雷是“殷”的,又说明黑云、雷电的迅疾。后两句描述过天晴的景象:雷过后,草色更青,池塘水涨,蛙声一片,诗人匠心独运,在震耳欲聋的雷声声后,仍写蛙鸣声,而两种声音,收到的是一闹一静的不同效果。后恬静平和的景象,与前两句磅礴威猛的景形成鲜明的对照。

  此诗写的是来到和止的景象。诗的前半句写出雷交作,气势雄峻;后半句写过天晴,平淡恬淡。前雷声,后蛙鸣,两两对照,逸趣横生。诗人通过写大自然的景况,告诉读者大虽然猛烈,但时间不会长久,当人遇到困难时,要坚持、要勇敢顽强,与之斗争,难关是会度过的。

  这首诗在造词遣句上虽模仿唐人,但在立意框架上与宋人咏景诗相近。刘基是诗人,更是政治家。政治家的胸怀往往与大自然的景况相融合,喜欢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人生哲理,使天籁中赋有理趣。

刘基简介

唐代·刘基的简介

刘基

刘基(1311年7月1日-1375年5月16日)字伯温,谥曰文成,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、政治家、文学家和思想家,明朝开国元勋,汉族,浙江文成南田(原属青田)人,故时人称他刘青田,明洪武三年(1370)封诚意伯,人们又称他刘诚意。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,谥号文成,后人又称他刘文成、文成公。他以神机妙算、运筹帷幄著称于世。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,至今在中国大陆、港澳台乃至东南亚、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。

...〔 ► 刘基的诗(988篇)

猜你喜欢

三城

宋代方信孺

三城不断郁相望,千里长江势渺芒。

蛮獠传闻亦胆破,从知岭外有金汤。

宋代卞震

双阙暂随丹诏入,三峰寻与白云归。

和子山春日雨中书事见寄

宋代文同

青春已破六十日,正好共携歌管游。

莺花有意欲恼乱,风雨何事相淹留。

可度岭二首 其二

李学一

驰驱终日度深山,何处人家翠霭间。鸡犬数声云外落,峰峦千叠屋前环。

田园杂遝桑麻满,林木青苍鸟雀閒。疑是避秦人尚在,只今世远不知还。

扁舟撒网图

明代张宁

网小须频撒,舟轻宜慢摇。水深行近岸,鱼上晚乘潮。

锦园 其二

宋代喻良能

山园多胜践,缭绕磬湖滨。畦药青生甲,湖波绿动鳞。

鹁鸪知欲雨,鸦舅报将晨。却忆京华日,长怀浩荡春。